高考杂绪
未有公告
从“百草园”到“三味书屋”
1974年8月初,我和两个同班同学结伴来到了赛汉淖尔大队,即所谓的知青插队下乡。当我们乘坐马车来到大队时,除了一个眼睛斜视而出身于喇嘛叫“苏米亚”的队部保管员以外
,就没了别人。此时,正值队部所在的队办小学放暑假,牧民们也都走场去了夏营盘。真可谓是“杳无人烟”,整天里除了家雀儿和喜鹊的鸣叫声外,四处静悄悄,寂寞之际油然增添了几分愁绪。
时间是宝贵的
,在此清净的时光里,怎能终日无所事事。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拿出从家带来的各种书看起来。为了互相之间不影响,我们分别走到了外面去看书,或是在房屋的遮阳下,或是在一棵大树下。后来,我们干脆走向草原,走进柳条林子、沙漠里去看书
。
天,蓝得出奇。云朵
,一片片、一团团地漂浮在天空。草原,是那样地辽阔。草地,散发着花草的清新和芳香。在粗糙干皲如伞的榆树下,躺在细软的沙地上,手捧着书,大声朗读着鲁迅的散文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: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
,紫红的桑葚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,就有无限的趣味。油蛉在这里低唱,蟋蟀们在这里弹琴。翻开断砖来
,有时会遇见蜈蚣;还有斑蝥,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,便会啪的一声
,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。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
,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,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,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
,吃了便可以成仙,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,牵连不断地拔起来,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,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。如果不怕刺,还可以摘到覆盆子,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,又酸又甜
,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……”
在草原上读书,这是任何校园里没有的课堂
,这才是真正的大自然课堂,要胜出鲁迅先生百草园的百倍、千倍。在这个天然的“百草园”里,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中外图书。其中,除了我在新华书店院内居住时神奇“窃来”的书籍外,也有关心我们读书学习的老知青们送来的书。六七届的呼市知青包长河是我们最热衷和盼望的老大哥,他的到来一定会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小说和欢乐,也像干旱的沙漠里下了一场及时雨,滋润着我们
。写到此处
,包长河老大哥的音容笑貌依然展现在眼前。后来听人说他在80年代因醉酒冻死在浩特后面不远的柳条林里,为此,我曾写过一首诗怀念他。就是这样,我在浑善达克沙漠里的“百草园”里渡过了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
。
时
,我重温了高中语文课程,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,包括一些在当时非常难得到的名著。断断续续通读了《毛泽东选集》1—4卷等等
,更重要的是我写了许多日记。并且
,很认真地自学了诗词韵律和文学写作基础知识。
1978年3月1日,我揣着招生录取通知书,走出了皑皑白雪的浑善达克“百草园”
。背着简单的行装,手里依然拎着沉重的一捆书,迈进了“学堂”锡林郭勒卫生学校的大门。在寒窗苦读的日子里,我又重新开始了莘莘学子的读书生活,除了规定的必读课本“医学”以外,利用晨夕之余,咀嚼着玉米面窝窝、莜面??
,自学了初、中级广播教学“英语”课程。
在两年半的学堂里
,依然毫无目的地翻阅了杂七乱八的图书,我的宿舍自然又成了“三味书屋”。
改写于1986年3月深夜